6月16日,#南方医科大学教师因救人上课迟到被罚#话题登上微博热搜——据工人日报客户端报道,日前,南方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公布的一则查处通报引发争议。通报显示,5月10日,该校俞莉老师分管的患儿病情危重,遂在授课前到达科室查看患儿情况并进行紧急处理,随后返回教室完成授课,迟到29分钟。根据学校规定,授课时间延误在15分钟至30分钟的,认定为严重教学事故。因特殊情况发生教学事故(差错),则视具体情况进行处理。学校据此认定此事件为教学差错,扣发涉事老师5月奖金2000元,在全院范围内通报批评,取消其本年度考评评优评先资格。这份通报引发网友关注和吐槽,校方表示正在核实情况,后续将跟进处理。
一边是病情突变的重症患儿,一边是等待听课的学生,身兼医生和教师双重身份,当事医科大老师确实面临两难选择。从通报的表述看,学校做出相关处分是在执行制度规定,但不少网友对此难以接受,认为“生命大过天,医生救人不该被处分”。
在生命至上的理念下,一些网友吐槽涉事学校的处理结果,并非罔顾规则,而是对基本是非曲直的审视,对特殊情形下能否有人性化选择的追问。
不少媒体就此发表评论,有的认为“校方需给出合理解释”并反思在执行有关规定时的僵化,要弘扬“生命至上、救死扶伤”的价值理念,就必须将其落实到各项管理细节中。有的评论认为“学校对教师的奖惩,体现了鼓励什么、反对什么,抓教学秩序无可厚非,但对救死扶伤的教师也作出机械化处理,恐怕不是对教学负责”……这些评论在网络平台获赞颇多,可见公众对此事件有着基本共识:规则是硬的,但不该是冷的。
规则的意义在于执行。严格落实各项制度规则,是维持社会平稳运行的保障。无正当理由迟到属于违纪行为,所在单位可根据规章制度进行处理,但不区分迟到原因一刀切的处理方式,则可能伤及某些特殊情况下的善意。此前,有外卖小哥因参与救人而耽误送餐,按平台规则需罚款,而企业核实信息后不仅免去罚款,还颁发了奖励津贴。类似案例告诉我们,在遵守统一制度的前提下,设置特殊情况下的例外规则,可以让制度及其执行更加人性化。
规则常常是针对一般情形而设定,而现实中,我们不时会遇到小概率特殊情况。在特殊情形下,一般规则向生命至上等价值理念让路,本质上是在呵护规则背后的精神内核。就此而言,刚性规则与人性化处理并不冲突,二者并非“二选一”的关系。
不仅如此,特殊情形下,人性化的处理会让规则更有认同感和生命力。在规则与生命之间、在规则与更高价值理念之间,我们应当赋予规则一定弹性的空间,从而让更多人对规则生出认同、敬畏与尊重。为此,不少领域一直在探索如何在严格落实规则与人性化执行之间寻找平衡点,比如,在交通管理中,不少“闯红灯送患者紧急就医”的“的哥”最后都被免除处罚;在医院急诊区,院方对一些危重患者往往是先救治后收费……这些做法提示我们,规则从来不是约束善意的枷锁,在规则之上,我们理应有更重要的价值取舍。
我们生活在规则之下,必须敬畏并遵守相关规则。与此同时,我们也相信,特殊情况下,刚性的规则与人性的善意之间并非“二选一”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