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城市工业遗产存个“活期”

网文内容

  两个月前,首批上海工业遗产公布,上海造币厂、上海麻袋厂等20家单位入选。这些工业发展历史里留存的宝贵财富,如何在新时代更好地融入城市脉动、绽放光华?

  城市与建筑曾被认为是永恒的存在。这一认知不断被打破。

  近年来,随着产业转型升级,许多城市正经历着局部区域功能调整,由此产生诸多体量较大的空置建筑与土地。这些工业遗产的历史价值已被认知,要寻觅合适的永久再生规划,须慎之又慎。但若长期失能,则很可能就此破败荒芜。

  针对工业建筑遗产保护与再生实践中出现的问题,欧洲一些国家提出了“临时性利用”的路径,即在开发机构的经济实力不足以启动更新,以及土地所有权归属问题都还处于模糊期等情况下,鼓励多样的临时性利用方式,并从中寻找最合适的长期改造用途,从而令城市存量更新得以科学、合理、高效展开。

  这情形如同财富在手,若一时难以决断存什么“定期”,不妨先存几个“活期”。

  德国首创

  临时性利用的两大原则

  在对城市工业遗产进行临时性利用方面,德国的研究与实践走在前列,最早将其纳入城市规划体系,并逐渐将这一概念制度化。

  20世纪90年代,德国鲁尔旧工业区经济转型时出现区域衰败。对此,州政府牵头在旧工业区中社会问题最为尖锐的埃姆歇地区举办国际建筑展,并借助这一平台,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围绕该地区工业景观修复、废弃工业设施再利用等几个方向设计参赛作品。所有作品在埃姆歇地区进行展示,最终获奖的建筑和设施作品获得永久保留。

  这一做法令鲁尔区的精气神焕然一新,也向世人证明临时文化项目可以为旧工业区带来长期积极效益,推动了临时性利用的做法在德国国内广泛铺开。城市管理者也给予更多支持。在国家层面,临时性利用被正式纳入德国城市规划的《建筑法典》,明确其在城市更新领域不可或缺的地位。州政府与地方政府将其作为城市更新的重要补充手段,并出台相关配套政策。

  在政府的支持下,工业遗产的临时性利用逐渐铺开,政府的资金压力也越来越大,德国政府开始鼓励多方参与,构建了“政府—开发商—公益机构”三方合作的新型组织机制。一方面,吸引开发商参与,缓解资金压力;另一方面,引入第三方公益型基金,避免项目过度市场化。

  值得一提的是,在德国,临时性利用必须遵守两大原则,如今在许多国家得到应用。

  一是保证改造灵活可逆。在对工业遗产实施临时性利用时,允许进行一定改变。临时性利用结束后,依然恢复原本的用地性质。因此,临时性利用项目申请时,须精确界定使用日期。

  二是保护并延续历史文脉。临时性利用项目必须在类型、大小、施工方法和可建地块面积等方面符合项目历史氛围与周边环境特点。还需缴纳保证金,且确保在临时利用期结束后立即终止临时利用行为。

  在国家层面以下,各级地方政府也有自己的自选动作。

  如,不莱梅城市发展和住房建设、交通、环境等多个部门共同临时性利用管理机构,它充当着一个平衡的角色——寻找合适的资源,为空置建筑或场地的所有者提供建议,与用户一起讨论开发概念,并且跟随临时性利用项目整个周期。

  莱比锡市政府提出,如果土地和物业产权所有者愿意让渡处于闲置状态的土地,临时性供公共使用,可豁免这一时间段的土地税。

  西煤气厂开发

  阿姆斯特丹无心插柳

  随着全球对于可持续发展理念的重视,“临时性利用”理念在城市建设中的重要性日益突显。其相应建构也因灵活多变的建造方式、循环利用的使用材料、丰富有趣的表现形式、适时适地的功能应用、互动参与的设计要求,在各类城市事件中展现出强大的生命力。

  位于荷兰首都阿姆斯特丹老城区西部的西煤气厂于1885年建成,曾是19世纪荷兰最大规模的煤气生产工厂,1967年停产废弃。1989年,当地项目组在全面评估后将厂内储气罐、净化室、机械制造车间以及东西办公室等整体申报为荷兰国家历史纪念碑,使西煤气厂避免了被拆除的命运。但如何转型发展、采用怎样的实施策略等问题仍在眼前。

  西煤气厂的开发并未采用“规划先行、逐步建设”的传统方式,而是施行动态项目管理模式,即根据不断变化的现实条件,不断补充新的临时功能,实现工业遗产的可持续性利用。一波三折中,可以管窥“临时性利用”这一路径的强大生命力。

  最初,政府举办以“点子征集”为主题的规划设计竞赛讨论,最终拍板决定将场地东侧绿地作为城市开放公园,净化室被改造为现代音乐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