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戏曲“大观园”里“百花绽放”

  【编者按】

  戏曲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种类繁多、各富特色,不仅承载着中国文化精神,更体现着中国人的审美追求。

  我国现有348个剧种,有的剧种濒临消失,有的发展面临挑战,传承与创新是当今戏曲发展最重要的课题。近日,由文化和旅游部主办的戏曲百戏(昆山)盛典举办,“南腔北调”在此交流展示,戏曲名家带来精彩展演。本期我们约请参与百戏盛典的戏曲人才和相关从业者,就戏曲人才培养、濒危剧种保护、创新传播方式等问题进行探讨,为繁荣中国戏曲百花园建言献策。

如何让戏曲“大观园”里“百花绽放”

观众在北京恭王府博物馆内参观梅兰芳在京剧《天女散花》中的剧照(左)和徐悲鸿画作《天女散花》(复制品)。新华社发

  【一线讲述】

  “土味”秦腔可以更“潮”

  讲述人:陕西省戏曲研究院艺术总监、中国戏剧梅花奖得主 边 肖

  从艺40年,我专攻文武老生。很荣幸能在“百戏盛典”上为戏迷朋友们奉上须生经典剧目《辕门斩子》。这部两个多小时的剧目以老生唱段为主,好听;三折戏中能将蟒袍角的所有冠帽、纱帽、蟒袍等传统戏衣、扮相展示出来,好看。

  对于这次演出,我还藏了一份“私心”——言传身教,让剧组的青年演员学习领悟如何在“大舞台”演“大戏”。今年,我所在的陕西省戏曲研究院启动非遗传承剧目青年人才培养项目,由院“梅花奖”得主分行当教戏、排戏、传戏,《辕门斩子》位列其中。本次赴昆山演出,剧组的青年演员都来到了现场。希望他们通过参演观摩,在未来的舞台上能压得住场子,赢得观众心。

  人才是文艺院团发展的根本支撑,但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秦腔后备人才培养面临不少困难。为保证人才梯队的稳定与壮大,我院以10年为一个培养周期,用委培的形式招收学员班。每期招收约100名学员,坐科5年,历练5年,再将其中优秀的人才吸纳到院团中,这样基本能够满足人才梯队建设。2022年,以第十期学员培训班为主体的四团组建完成,演职人员平均年龄20余岁,是目前秦腔舞台上最年轻的演出团,先后排演了青春版秦腔《杨门女将》、秦腔神话剧《西游记》等,展现了新生代的风采。

  有人认为秦腔很“土”,但我们正在以各种方式让它更“潮”。今年“五一”假期,秦腔文旅演出版《西游记》在大唐不夜城路演,在年轻观众中引起了“秦腔热”。

  我想,秦腔未来的发展一定离不开“与时俱进,守正创新”八个字,唯有以老百姓喜闻乐见的方式进行传播,才能让这门古老的艺术焕发新的生命力。

如何让戏曲“大观园”里“百花绽放”

秦腔表演艺术家窦凤琴在甘肃省定西市体育公园演唱秦腔经典传统剧《大登殿》。新华社发

  守好传统 创新表达

  讲述人:“天下第一团”戏曲音乐创作传习班学员、北京市曲剧团作曲 顾静媛

  北京曲剧诞生于1952年,是孕育、诞生于北京的唯一地方剧种,《四季相思》《探清水河》等大众熟悉的唱段,都与它有关。我所在的北京市曲剧团是全国唯一传承这门艺术的剧团。

  多年前,北京曲剧曾面临作曲人才断档的严峻挑战。彼时,年近70岁的北京曲剧作曲家戴颐生好几次去音乐学院“挖苗子”都失望而归。幸运的是,我在中国音乐学院作曲系就读时接触到北京曲剧,2011年进入曲剧团工作,成为戴颐生老师的弟子。

  2016年,北京市政府印发《关于支持戏曲传承发展的实施意见》,提出“积极传承保护京剧、河北梆子、北京曲剧等戏曲艺术,定期举办优秀剧目展演,实施当代名家收徒传艺工程”等。同时,北京还设立了地方戏曲保护奖励专项资金,支持形成“一团一策”的长效扶持机制。依托这样的机制,我团引进了1名全职作曲人,并于2022年在中国戏曲学院附中招收了两名北京曲剧作曲学生,人才梯队建设不断完善。

  北京曲剧特色鲜明,其唱腔规律独特,比如《朝天子》曲牌,在展现皇城文化方面无可替代;《数唱》曲牌,响起来便能把观众带入胡同生活中。但是,作曲人不能局限于自己剧种的“一亩三分地”,一定要多涉猎其他剧种,以综合、开放、包容的心态持续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