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剑雄教授在“沪喀文化讲堂”的演讲
■从5300年前开始,各地陆续进入文明阶段;大约3800年前,中原地区形成了更为成熟的文明形态,以河南二里头遗址为代表,向四方辐射文化影响力,成为中华文明总进程的核心与引领者。大家认同的是文化,认同的是文明
■我们有充分的理由坚持文化自信:第一条,中国文化最适合我们的国情、民情;第二条,中国文化是能够不断更新的,具有强大的生命力;第三条,中华民族善于学习,善于吸收其他文化的长处,并在吸收的基础上进行创新
讲到文化,我想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明确什么是文化。
恩格斯在马克思去世以后,在马克思墓前发表了著名的演说。他说:“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发展的规律,即历来为繁茂芜杂的意识形态所掩盖着的一个简单事实: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这是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史观的基本逻辑。
这也告诉我们,文化是一个特定的人类群体在特定的地理环境中,在长期的生存、生活、生产过程中,所形成的生活方式、行为规范、意识形态、价值观念以及与其相应的各种物质精神财富。其中的个体就是具体的文化,而总体就是文明。我们今天讲“文化自信”,本质上就是对我们自己文明的自信。我们讲对中国文化的自信,就是对中华文明的自信。
需要指出的是,中华文明不是具体到我们文明中的每一项,也不因为我们讲文化自信,就必须要肯定我们自己的每一项具体文化都一定是最先进的,或者认为我们的每一项具体文化都必须是最好的。文化自信,是对整体而言的。
那么,什么是中华文明?那就是中华民族在以往的5000多年里所创造出来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中华文明真有5000年历史吗
关于中华文明有5000多年的历史,曾有人提出过疑问。因为古埃及文明、古巴比伦文明都能找到反映其历史长度的物证,但中华文明除了后人的记载外,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找不到能够证明5000年文明的实物。于是,我们下决心组织实施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经过多年的考察研究,有了明确的结论。
第一个结论就是,大约5800年以前,在黄河流域、长江中下游,像浙江余杭的河姆渡、山西襄汾的陶寺、陕西神木的石峁等,都出现了文明的迹象。
从5300年前开始,各地陆续进入文明阶段;大约3800年前,中原地区形成了更为成熟的文明形态,以河南二里头遗址为代表,向四方辐射文化影响力,成为中华文明总进程的核心与引领者。
这样就很清楚了,我们的文明实际上不止5000年。那些建筑都在地下了,但可以把它们发掘出来;尽管表面没有了,但可以清楚看到哪些地方是夯土、墙基、柱础、建筑物、道路、城墙、作坊、祭祀场所、墓葬、堤防等,还可能找到石器、工具、工艺品、陶器、玉器、青铜器、陪葬品、祭祀用品、甲骨文等,并用碳-14的办法断定它的时间。
山西襄汾陶寺遗址总面积达400万平方米,里面有街道、公共建筑、宫殿、作坊、祭祀场所等,还发现了高等级的墓葬,有大量的陪葬品。这证明生活在这一区域的人不仅具备了相当强大的生产能力,还出现了阶层的分化。阶层分化是人类从野蛮进入文明的一个重要标志。
这个工程的成果公布后,基本就没有争议了,充分证明中华文明有5000年的历史。而且,这还只是一个下限。随着研究的深入,我想这个时间肯定还会提前。
第二个结论就是,中华文明在形成的过程中广泛吸收了外来文明的影响。
比如,小麦最早是巴比伦人将其驯化的,成为人类能够栽培的粮食作物。这倒并不是说巴比伦人比中华民族的祖先要高明,而是由自然条件所决定的。
地球上野生作物很多,但能够被人类驯化成为粮食作物的不超过20种,大多数都分布在地中海式气候地带。地中海式气候有一个特点,那就是冬天不是很冷,且降水比较充沛。
中国本土最早驯化的,北方是小米、大豆,南方是水稻。水稻淀粉含量高,但栽培条件比较复杂,需要大量的水和平整的土地。相对来讲,小麦的栽培条件比较简单,且蛋白质含量很高。所以,小麦传播到黄河中下游后就起了很大的作用。中国历史上,在夏朝以前都是“公天下”,部落首领用推举或其他方法产生。从大禹的儿子开始变成世袭了,这是因为当时的统治者掌握了更大的权力。这个权力,很大程度上就来自农业生产,来自大规模推广小麦后产生的物质财富基础。